圖源:國色匠品
香云紗的背景
Background
香云紗,俗稱云紗,是一種用廣東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對桑蠶絲織物涂層、再用珠三角地區(qū)特有的含礦河涌塘泥覆蓋、經(jīng)日曬加工而成的一種昂貴的紗綢制品。由于穿著走路會“沙沙”作響,所以最初叫“響云紗”,后人以諧音叫作“香云紗”。
背景圖源:國色匠品
香云紗,是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,被紡織界譽為 “軟黃金”。實際上是薯蕷科的薯莨汁液泡過的小提花綢,和廣東順德、南海、三水等地特有沒有被污染過的河泥(俗稱“過河泥”)發(fā)生化學作用的產(chǎn)物。
薯莨汁液主要成份為易于氧化變性產(chǎn)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質(zhì),和“過河泥”的高價鐵離子發(fā)生化學反應后產(chǎn)生黑色沉淀物,凝結(jié)在制作綢緞的表面。香云紗正面黑色,反面黃褐色。
圖源網(wǎng)絡
香云紗的制作工藝
Manufacturing Process
古人很早就發(fā)現(xiàn),薯莨根莖榨出的汁液,具有殺菌防腐的功效。唐代已有關于薯莨的記載,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時珍都曾記述過薯莨的染色作用。沈括的《夢溪筆談》中曾經(jīng)記載:今赭魁南中極多,有汁赤如赭。
沈括《夢溪筆談》,圖源CCTV
赭魁指的就是薯莨,在南方山地,薯莨生長迅速,所以在嶺南的傳統(tǒng)染整技藝中,這種極易獲取的植物,一直被當做天然的染料。
薯莨,圖源CCTV
原輔材料
● 坯綢:純蠶絲織物,密度偏差率、質(zhì)量偏差率均應符合國家相關規(guī)定。
● 薯莨:薯蕷科,薯蕷屬,多年生粗壯藤本植物的塊莖。表面棕黑色,切面紅色。
野生薯莨絞榨后,再用竹籠撈出殘渣,就得到了薯莨汁。不同品質(zhì)和織法所要求的薯莨汁濃度是不一樣的,薯莨汁的濃度和質(zhì)量是決定成品最終效果的關鍵所在。
● 河泥:采集于順德區(qū)境內(nèi)河道、富含亞鐵離子,顏色灰黑,無惡臭味,手感細膩,不含影響使用的雜物。
加工技術要求
在香云紗的加工中,流行著一句話:三蒸九煮十八曬。雖然如今已有了不同的改良,但香云紗工藝依舊是復雜的,需要盯緊各個細節(jié)。
工藝流程:
工藝要點:
浸莨水。將準備好的坯綢浸入“頭過水”中,不斷翻動,直至浸透。
曬莨。取出浸莨水后的坯綢,自然瀝水后,正面向上平攤于草地上,曝曬至干。
過泥。坯綢在經(jīng)過上述工藝處理后,進行過河泥處理。
過河泥應在陰涼處,按以下步驟進行:
● 將河泥均勻攪拌成糊狀;
● 將坯綢正面向上平攤于潔凈的水泥地面,涂抹河泥,使其表面形成均勻的薄河泥層,以肉眼看不到露底為準;
● 涂泥后,將坯綢按其中軸線輕輕對折,再平穩(wěn)地將坯綢抬到沙地上平攤30至50分鐘。
清洗河泥。將過泥后的坯綢抬到曬地附近的河中洗滌,將河泥洗盡后,正面向上平攤在草地上曬干。
經(jīng)歷這重重工序后,得到的香云紗正面色澤烏黑發(fā)亮,反面色澤咖啡色或原底彩色,經(jīng)過師傅們的巧手轉(zhuǎn)變成一件件與眾不同的服裝。
圖源:米陳
香云紗在定制中的運用
Operation in Custom-Tailor
由于香云紗面料的獨特性,越來越多的定制企業(yè)開始推出各式各樣的香云紗服飾,各種設計和形式的碰撞也讓香云紗有了更豐富的面貌,來看看這些企業(yè)對于香云紗的獨特運用吧。
獲得上述企業(yè)聯(lián)系方式請?zhí)砑酉路蕉S碼
定制有料 — 【知識·科普】
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服裝知識